調查:從藏在“深閨”到掛牌保護 仙桃歷史建筑如何“活”在當下?
鄭場鎮漁泛村的歷史建筑實現了“以用促保”,成為了當地的旅游景觀節點
7月9日,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啟動歷史建筑掛牌工作,對此前認定并公示的“胡海林老屋”等32處建筑物進行實地掛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掛牌的歷史建筑既有代代相傳的傳統民居,也不乏糧倉、水塔、涵閘、影劇院、信用社等特定年代的“城市記憶點”。
保護和利用好歷史建筑,對保護傳統風貌、延續歷史文脈、留存城市記憶、提升城市品質意義重大。那么,此次掛牌的歷史建筑是如何被發現的?現狀怎樣?保護歷史建筑究竟是保護什么?掛牌之后,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屬地政府又將采取哪些可行性舉措,活化利用歷史建筑,更好地放大其當代價值?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多番探訪。
實地探訪:難以復制的城市記憶
7月9日上午,記者跟隨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設計科前往彭場鎮、沙湖鎮、沙湖原種場等地開展歷史建筑掛牌工作。
“‘劉念老屋’落成已有100多年,歷經5代人,盡管其家庭成員們已在別處定居,但老屋依然是他們心靈上的棲息地。”在彭場鎮大嶺村“劉念老屋”門前,該村黨支部書記夏必良介紹,該歷史建筑于上世紀60年代進行了修繕,其實木榫卯結構的梁、柱,青磚、青瓦、木鼓皮隔斷等均得到完整保留,每逢節假日,這家人都會相約回到老屋,共敘親情。
記者注意到,該村另外3處認定的歷史建筑的建筑工藝與“劉念老屋”有諸多類似之處。其中,“馬軍成老屋”已經用作村醫務室,其頂部與地面相距較大,屋內較為陰涼。“馬想姑老屋”則有人居住,屋主人向記者證實,房屋外部使用的青磚為手工制作,距今超200年,在鎮村兩級政府的幫助下,房屋得以修繕,更加穩定耐用。
夏必良告訴記者,借乘美麗鄉村、共同締造東風,該村已對187處民居進行了外立面改造,其中7家有歷史意義的傳統民居則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保護性修繕。當前,該村正發揮研學基地優勢,將歷史建筑融入到研學旅游的路線、講解內容中,借用研學“窗口”,讓歷史建筑“現身說法”,進而實現城市記憶的“一脈相傳”。
歷史建筑中,既有“一覽無余”的年代感,也有“隱藏較深”的“寶藏款”。位于沙湖原種場火腦溝分場的“易四剛老屋”,外立面經水泥粉刷,看上去與村莊內其他民居無異,走進去卻發現另有乾坤,屋內框架基本保存著上世紀原貌,內部4個房門門頭上分別印有“江山如畫”“壯志凌云”“福”“囍”字樣和彩色紋路,昭示著屋主人建房之初的美好愿景。
走進傳統民居,可以尋覓先輩們生活的蹤跡。而靠近公共建筑,則可實現歷史課本與現實生活的相互映證。
始建于1974年的“沙湖泵站通順河節制閘”,是上世紀70年代水利工程設施的代表,直到今天仍然正常使用,可在汛期節制河水,使當地居民免遭洪澇之苦。
位于沙湖原種場火腦分場的合心水塔
位于沙湖原種場火腦溝分場的“合心水塔”始建于1991年,曾為該分場7個小組提供生活用水,如今雖已“卸任多年”,周遭長滿草木,但塔體依舊完好,觀其形態,依稀能夠想象出它當時的使用情景。
指導幫扶:讓歷史建筑更好“活”在當下
從藏在“深閨”到掛牌保護,歷史建筑邁出了往前走的第一步,也迎來了更多人審視的目光。自“胡海林老屋”等32處建筑物公示以來,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不少熱心市民致電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而承擔對外解釋工作的該局設計科科長陳泉對此很有信心。
“前期的普查中,我們函請15個鄉鎮及2個原種場、排湖風景區配合,對所申報的歷史建筑我們會同文旅部門及屬地政府進行了復核和抽檢,整個過程都是經得起推敲的。”陳泉坦言,每一處歷史建筑的具體情況和入選理由他都能說清楚、講明白,解釋后并無人提出異議。
陳泉表示,掛牌后的“下半篇”,是下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將利用各類載體,開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指導各地依托美麗鄉村建設、農旅產業發展等載體,在修繕保護、利用開發兩個方面發力。
“鄭場鎮漁泛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陳泉介紹,漁泛村此前已有歷史建筑被認定保護,該局指導漁泛村以古風古韻為依托,將歷史建筑保護與農旅融合一體推進,保護性開發漁泛村20多處歷史建筑,實施的古民居修復成為了當地旅游景觀節點,實現了歷史建筑以用促保。而此次認定的漁泛村9處老屋,均是民國時期的純木建筑,在鄉村地域內具有標志性和代表性。
位于毛嘴鎮許大院村的“福寧書院”
“歷史建筑所有人及屬地政府的投入,也是保護利用中的重要一環。”陳泉介紹,位于毛嘴鎮許大院村的“福寧書院”始建于民國末期,為純木建筑,內有保存良好的清末雕花床、琴棋書畫等,其創始人劉福林是一名退伍軍人,愛好旅行、攝影、詩歌,曾邀請職能部門、設計單位上門指導改造,對改造出現的問題,毛嘴鎮城建專班給予了支持。現在院主通過抖音視頻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福寧書院”也成了一處網紅打卡地。
留存下風貌,方能守得住記憶;傳承好文脈,便能喚得起鄉愁。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以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作為試點示范,創新探索市場化、多業態的保護利用新模式、新路徑,形成一批保用并舉、以用促保、以用促修的活化利用示范案例,對歷史建筑進行合理利用,打造歷史建筑全新的“城市名片”。(仙桃周刊融媒體記者 郭歡)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