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場鎮求解工廠缺工、農村缺人難題——出了家門進廠門青年紛紛返鄉來
“白天去無紡布廠上班,晚上就在小區跳跳廣場舞,現在覺得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7月18日,彭場鎮汪洲社區,56歲的居民胡小平談起生活變化,笑得合不攏嘴。
鄉村搬遷進鎮,村民洗腳上樓,上班似在家門口。像胡小平這樣的居民,汪洲社區有200余戶。
彭場鎮毗鄰仙桃城區,是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名鎮。在推動以縣城為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城鎮和產業“雙集中”發展過程中,如何破解工廠缺工、農村缺人困局?
彭場鎮黨委書記蔡勇軍表示,因地制宜厚植產業發展土壤,讓群眾“鏈”上產業:農民變居民、產業工人,農特產品變商品,農村變景區,存量資源變成滾滾財源,最終實現產業增效、百姓增笑。小區建在園區旁出了家門進廠門
三室一廳,面積120平方米,坐在寬敞明亮的家里,胡小平越看越喜歡。
“不光住得舒心,上班也很方便?!睆木幼〉男^到工作地仙桃市興榮防護用品有限公司,胡小平騎電動車,不緊不慢只需10分鐘。
“我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丈夫在鎮里開車跑運輸?!焙∑綐泛呛堑卣f。
兩年前,胡小平家住彭場鎮聯合村。在推進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過程中,彭場將楊步、金剅、聯合、三聯4個村連片拆除搬遷進鎮,并統一規劃建設一個完整社區——汪洲社區。
搬遷后村民留得住么?在新社區選址之初,鎮政府就頗費思量。幾經考察和對比,彭場鎮決定拿出毗鄰南城新區、面向非織造布產業園的“黃金地塊”,建設居民還建小區。“既能解決居民就業,又能緩解工廠缺工?!?/p>
走進汪洲社區,空氣清新,布局疏朗。巨大的居民健身廣場周圍矗立著5棟居民樓,外觀時尚新潮。
“從小孩到老人,各年齡層的人都能在社區找到生活的樂趣?!鄙鐓^黨支部書記汪國前介紹,聚焦“一老一小”,小區配套建設了老人、幼兒活動中心。為豐富周邊年輕人的消費需求,社區還引進市場主體,投資1000萬元,打造共同·樂享空間露營酒館項目。
汪國前說,社區成立勞務公司,對已入住的200余戶新居民進行摸底調查,建立勞務檔案,與周邊非織造布企業實現就業需求、招工需求互通。
按照年齡層級、工種區別,社區推薦100余名年輕女工在非織造布企業就業,部分年齡較大的居民到企業食堂、保潔等崗位再就業。社區勞務公司逐個走訪企業,并組織部分居民打零工、務短工,增加收入。
熊月娥是最早一批搬到該小區的居民,過去在村里經營小賣部。“新社區周邊企業扎堆,人口流量大,生意肯定好?!彼驕噬虣C,在社區盤下一個門面開起小超市?!鞍徇^來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p>
出了家門進廠門。據統計,彭場鎮全鎮戶均1.5名勞動力在集鎮企業上班,5萬多名農業人口轉移到城鎮生活、園區就業,家庭工資收入年均超5萬元。一根藕帶一條鱔 在家就能把錢賺
7月21日15時,太陽正烈,溫度直逼35℃。
在彭場鎮蘆林湖村一個藕帶收購點,隨著最后一筐藕帶裝車,村民彭普察猛灌了一口冰水?!芭簬зu了680元,工資掙了160元。”他滿是汗珠的臉龐露出燦爛笑容。
入夏后,藕帶陸續上市,他經常忙得腳不沾地。每天凌晨5點起床抽自家藕帶,臨近中午再到村里的藕帶收購點上班。他就這樣干一天活,賺兩份錢。
一年前,彭普察從武漢一建筑工地辭職回村,種下8畝水塘的藕帶。彭普察算賬:種藕帶收入約4萬元,工資掙了近2萬元,半年賺的錢抵得上去年全年收入。
蘆林湖村,因湖得名。因地處湖區,全村低湖田達6100畝。因地勢低洼,隔三岔五就淹水。村民們將湖田改造成魚塘,養殖四大家魚,又種植蓮藕,后又逐步發展經濟效益更高的藕帶產業。
憑著一根藕帶,蘆林湖村實力出圈。早在2011年就上榜農業農村部首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2012年,蘆林湖泡藕帶又獲評“首屆湖北名優蔬菜”。
藕帶種得好、賣得俏,帶來增收新機遇。村黨支部書記彭智情介紹,一批頭腦靈活的年輕人在村里開辦藕帶收購點,泡藕帶加工廠也興辦起來。
田兵強最早在村里種藕帶、販藕帶?!澳菚r小打小鬧,一天幾百斤、千把斤地賣?!?000年起,他就在村頭收購鄉親們的藕帶,販運至武漢市場銷售。如今,他每天最多可發出2萬余斤藕帶,銷往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市場。
在蘆林湖村,類似田兵強這樣的收購點有10余個。藕帶多了,清洗、篩選、搬運等環節都需要工人,每天100余位村民在村里務工?!懊刻旃ぷ?小時,女工120元,男工160元。”村民們說。
彭智情還有更長遠的打算。“眼下,兩條路穿村而過,給村里帶來更大機遇?!彼f,新修的321省道經過村口,村里打算沿路新建冷庫和藕帶交易市場,把產業鏈拉得更長。
“另一條路,就是長達32公里的黃鱔產業帶?!迸碇乔檎f,仙桃黃鱔產業已經上升為省級戰略,省里有政策、市里有支持,蘆林湖村有一湖好水,也要搭上這趟富民產業的“快車”。“塘主”鋪開致富網 青年紛紛返鄉來
太陽偏西,通順河畔,藍天白云下的彭場鎮大嶺村靜謐祥和,美如油畫。下午5點,田野深處的稻蛙鱔養殖基地沸騰起來。
“開飯嘍!”伴隨著村民李道珍撒下的一瓢瓢飼料,成群的黑斑蛙高高躍起,爭相搶食。
這個占地面積200畝的養殖基地,被“天網”籠罩,一眼望不到頭?!疤炀W”下,四方養殖池正中套有一口小塘,四周種稻,稻下有蛙,塘里養鱔。
這片塘的“塘主”名叫李治國,是西流河鎮中心村人。高中畢業后,他外出打工,從一名普通的銷售員干起,做到年薪百萬元。
2016年,35歲的李治國返鄉創業,成立億興隆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探索黑斑蛙養殖,闖出一條新路子。
去年,在大嶺村黨支部書記夏必良邀請下,李治國將稻蛙鱔養殖模式推廣到大嶺村,目前已帶動12戶村民參與其中,擴大養殖規模100畝。村民夏發林算賬,他家今年有望增收20萬元。
“技術有保障,銷路也不愁。這樣的好產業,以前想都不敢想?!毕谋亓几锌?。
大嶺村緊鄰彭場集鎮,過去,村民或外出打工,或到鎮上做小生意,村里幾乎看不到人。人走田荒,村里出現大量撂荒地。
“常規農作物,種一年勉強糊口,大家提不起興趣。”夏必良分析,大嶺村要因地制宜,招引高附加值、有科技含量的種植養殖產業,推動“一田多收”共生產業。
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后,該村探索實行“土地流轉+小田并大田+特色產業”模式,引導土地有序流轉、規模經營,集中流轉土地1800畝,道路、灌溉等設施配套到位。
村里有了新變化,年輕人不請自來?!?0后”劉念是湖北羽林防護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2022年回村創業,組織該村在外的15名愛心企業家為家鄉建設出資獻智,累計捐款225萬元。
她組織村里的傳統手藝人,開設傳統食品加工坊,打出“大嶺造”“仙桃酥”“沔陽粽”等品牌,帶著村里的土特產闖市場、拓銷路。如今,劉念被推舉為大嶺村共同締造理事會理事長。
“村里一年一個樣,是時候扎下根、大干一場了。”1977年出生的周治國從小在大嶺村長大,在昆山從事測量器具銷售,跑遍全國。今年,他投資100余萬元,流轉300余畝土地,種植西藍花。
“不光要種,還要在‘二產’上下功夫?!币挥袡C會,周治國就找夏必良商量西藍花深加工產業。
產業聚人氣,鄉村添活力。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歸,秀水環繞的大嶺村每天都在上演著不一樣的驚喜。(記者胡純波 通訊員 彭舒文)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