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宇合作社實現“一田三收”
原標題:把“稻蝦連作”升級為“稻蝦鱔”共養,祥宇合作社實現“一田三收”——沃野藏“三寶”,收益漲四倍
碧水繞田,蝦苗游弋,鱔魚潛行。5月6日,剅河鎮千橋村田野水光盈盈,卻藏著“一田三收”的奧秘。
“4月投蝦苗,5月底就能下籠捕撈。6月下田插秧,‘稻鱔蝦’共養模式就正式成型了。”在祥宇種養專業合作社的智能水產養殖監控中心,理事長陳樹緊盯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水溫、溶氧等參數。
基地布設了199個監控攝像頭和物聯網傳感器,配套 AI病害預警系統,實現養殖全周期的精準管控。陳樹還投入130萬元購置了10臺無人機,用于田塊測繪、智能施肥和精準投喂,大大節省了人力和管理成本。
“一田三收”指的是田中種稻、泥中有鱔、水中有蝦的“稻鱔蝦”共養模式。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形式,一年下來,可畝產稻谷1300斤、鱔魚40斤、小龍蝦350斤,畝均收益近萬元,是傳統水稻種植的四倍。
田地如此高產,離不開90后新農人陳樹的大膽轉型。在外打拼多年的陳樹返鄉后,從父親手中接過合作社,毅然扎根田野。起初,父子倆只是流轉土地發展“稻蝦連作”,收益平穩。但隨著小龍蝦市場價格波動增大,陳樹意識到,需要換個模式向土地要收益。
如何既能保住米袋子,又能鼓起村民的錢袋子?這個問題,在陳樹心里盤算許久。
一次偶然機會,他在與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楊代勤的對話中得到啟發,嘗試在700畝“稻蝦連作”田中引入黃鱔共養。在不斷試驗、調整后,成功形成了“稻鱔蝦”共養模式。
隨著模式跑通,合作社基地迅速擴展至2萬多畝,“稻鱔蝦”成為剅河鎮的新興產業之一。政策助力更是如虎添翼,仙桃在綠色種養、智慧農業、農機農技等方面持續發力,從技術培訓到示范推廣,形成“看得見、學得會、敢投入”的良性循環。
村民余金輝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將700多畝土地用于“稻鱔蝦”共養模式。“鱔魚在稻田里拱,錢往兜里‘捅’。”他笑著說。眼看著產值翻番、收益穩定,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簽約流轉土地,合作也從跟著學走向主動干。
“稻鱔蝦”共養模式還破解了“重稻輕養”和“重蝦棄稻”的發展矛盾。“養鱔、蝦肥田,種稻吸肥,種養殖真正做到了無公害、綠色、有機。”陳樹堅持生態底線,以仿野化方式養鱔,選育適應田間自然環境的親本,降低繁育成本,提高存活率。
去年,合作社生產的稻米銷往中糧、恒泰米業,小龍蝦直供上海市民餐桌,黃鱔直達各地農貿市場,憑借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祥宇種養專業合作社成為仙桃唯一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業新型市場主體。
當前,合作社已建成6個大型綜合種養基地,“稻鱔蝦”共養模式推廣面積近20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稻鱔蝦”生產基地。同時帶動周邊10個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超百萬元,輻射帶動農戶303戶,人均年增收超萬元。
“成立合作社就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陳樹說,“按照今年市場價,村民收成還能再高一截。”(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劉賢雙)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