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原漁村迎客來
4月17日,沙湖原種場山港分場,塔吊鐵臂凌空揮舞,將一根根木樁精準植入沃土。在321省道、東荊河綠道與沙湖泵站電排河交匯的三角地帶,這座漁村正經歷著蛻變。
沿著新鋪設的墨色柏油路徐行入村,映入眼簾的是精心描繪的文旅畫卷:黛瓦白墻的荊楚民居錯落有致,蜿蜒的生態步道串起婆娑綠蔭。
村口剛啟用的生態停車場里,來自武漢、荊州等地的自駕游車輛整齊排列。遠道而來的游客或在步道游玩拍照,或在露營基地喝茶燒烤。
“這里既有漁舟唱晚的鄉愁記憶,又有濕地公園的生態野趣,還能騎行東荊河十里畫廊,簡直是周末微度假的天堂。”來自武漢的游客趙敏手持單反相機,鏡頭里定格下這幅春日限定美景。
沙原漁村的蛻變遠非簡單的“穿衣戴帽”。以農業產業作根基,以旅游休閑為呈現形式,沙湖原種場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鄉村資源優勢就地轉化為產業優勢。
“與其他地區相比,咱們這兒更加突出‘動靜分區’。”沙湖原種場強村富民公司經理張玉彪介紹,依托自然資源,沙原漁村創新構建“動靜雙生”體驗空間:東荊河濱水帶布局漁趣垂釣、水上運動等12項動感業態,村落核心區打造“10+4”特色民宿集群、非遺工坊等靜逸空間,形成“日游濕地畫廊、夜宿星空民宿”的全時度假體系。
產旅融合的春風,喚醒了沉睡的鄉土資源。村民由外出打工轉為守家致富,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停車場旁,經營“沙原鄉情鋪”的莫紅軍正忙著上貨。“家門口做點小買賣,田也不落,守著屋子就能掙錢。”他說。貨架上,當地的皮咸蛋、泡藕帶等土特產,成為游客必購的“鄉愁伴手禮”。
暮色漸濃,沙原漁村亮起點點星光。改造中的水上民宿,施工團隊仍在挑燈夜戰。預計今年上半年,沙原漁村一期工程將正式亮相。(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張曼)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