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猫队现在叫什么_nba戈贝尔_国际友谊赛赛程表_巴西足球巨星 - 胜负彩最新

首頁 > 仙桃本地專題 > 奔跑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非凡十年

“百億增量”做大蛋糕,“萬元增收”分好蛋糕——千億縣的“共富密碼”

發布時間:2023年06月12日 來源:仙桃日報

  2022年,仙桃GDP在全省縣域率先跨過千億元關口,實現了一座城市能級的歷史性跨越。

  大河有水小河滿。去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績不俗:總量大,達24620元,僅次于武漢;增速高,增幅8.9%,穩居全省第一;差距小,城鄉比為1.67,位列全省第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仙桃堅持以“百億增量”做大蛋糕,實施“萬元增收”分好蛋糕,打出產業鏈農、資源富農、以工帶農的增收“組合拳”,奮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區。

  以經營凈收入為增收主引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看,水草長得郁郁蔥蔥,就等投苗了。”6月6日,在張溝鎮先鋒村,黃鱔養殖戶印元兵再次對池塘里的網箱進行固定,迎接新一輪養殖期。

  先鋒村是全國網箱養鱔第一村。印元兵是全村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養殖規模從1畝水面的10多口網箱,擴大到如今60畝水面、700多口網箱,他的產業“版圖”也從養殖黃鱔到開冷庫、賣飼料、盤魚苗。“算了一下賬,去年賺了近80萬元。”

  家家戶戶“小賬本”,記錄著產業富農的“大賬單”。仙桃把黃鱔作為農業第一產業培育發展,建立30公里黃鱔產業示范帶,小小黃鱔“拱”出一個集繁育、養殖、物流、加工等于一體,產值過50億元的富民產業,2萬多農戶在產業鏈上增收。

  “家家養鱔,戶戶賺錢。”眾多“印元兵”們搭上產業發展的“順風車”, 2022年先鋒村村集體收入超過3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萬元。

  增產、增效、增收,特色農業產業“鏈”出增收新風景。在仙桃,“一條黃鱔”越游越歡,帶動小龍蝦、河蟹、鮰魚等齊頭并進,特色養殖打開致富新天地;“一粒香米”穩產豐收,近3年,全市糧食面積穩定在172萬畝以上,總產穩定在70萬噸, “稻鱔”“稻鱔菇”“稻蝦鱔”“再生稻”等“一田多獲、一水多用、一季多收”高效模式帶動農民一田多收。

  今年,我市立足“一鎮一特、一村一品、一家一業”,引導農戶充分利用前庭后院空余土地,試點推進“兩果兩菜兩菌”特色種植,打造一批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小游園,以千家萬戶庭院“小經濟”釋放廣大農民增收“新動力”。

  以財產性收入為增收新渠道,穩步推進“小田變大田”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盤活土地資源,成為農民增收“潛力股”。

  開旋耕機、飛無人機、捕小龍蝦……在剅河鎮千橋村,村民夏志華也拿上了“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他將10畝地流轉給祥宇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平時在合作社打卡上班,按勞取酬。“去年土地流轉收入和務工收入,有近8萬元。”

  合作社在剅河鎮及周邊,發展稻蝦輪作1.5萬畝,同時探索田塊責任到人、年底按比例分紅的模式。“規模經營、機械化作業、集中采購,大大減少了種地及農資成本,讓我們有更多的利讓給群眾,形成良性互動。”合作社負責人陳樹介紹,農民土地得租金、務工得薪金、增產得分紅,去年帶動周邊500多戶群眾戶均增收1萬余元。

  近年來,仙桃投資30多億元,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44萬畝。“望天田”“花花田”變成高產田,吸引、培育4574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地里刨金”, 全市土地流轉面積106.84萬畝,占總承包面積的46.23%。

  在主體帶動下,聯合體模式、黨建引領模式、合作分紅模式、訂單生產模式等競相發展,各地積極探索建立“資源入股、資產入股,掙薪金、分股金、拿租金”的“兩入股三收益”利益聯結機制,吸納入社農戶超過8萬戶,社員戶均純收入比同行業非社員高出30%以上。

  以工資性收入為增收動力源,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自駕小轎車,路程5分鐘,這是毛嘴鎮居民別麗娜和丈夫返鄉后的的上班日常。“上個月我們結了1.8萬元的工資,不比外面少。”小兩口掙錢顧家兩不誤、安幼養老都兼顧。

  在鎮上的300多家服裝企業中,還有很多對這樣的“夫妻檔”。近年來,毛嘴鎮搶抓服裝產業轉移機遇,依托“一條女褲”,打造服裝特色小鎮,吸納農民就地就近就業3萬人。“夫妻進廠房,一年一臺車,兩年一套房”,成為產業工人增收的生動注腳。

  不止服裝產業工人,越來越多毛嘴及周邊鄉鎮居民在產業鏈上“謀生”。古堤,毛嘴鎮郊的一個小村子,村里1000多農戶農忙時節扛鋤頭,農閑時節拿起“線頭”“針頭”打零工,一個月多“撿”兩三千元元。產業集聚也帶來滿滿“消費力”,園區連綿3公里的夜市一條街,集合吃、穿、娛各種業態,成為農民就業創業和農副產品銷售的“洼地”。

  一個產業興起一座城、富裕一方人。在彭場鎮,集聚非織造布企業近千家,通過圍繞產業建園區、圍繞園區建社區,大量農村轉移人口“帶資進城、洗腳上樓”, 全鎮戶平有1.5個勞動力在企業就業,5萬多農業人口到城鎮就業,家庭工資收入超過5萬元。

  非織造布特色小鎮、仙西服裝產業集聚區、郭河水產加工園區、環排湖旅游帶……全市各鎮依托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家門口的產業,培育了一批特色產業小鎮,幫助農民就近就業、就地致富,并以創業帶就業,探索出三產融合發展的帶農模式。(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胡純波)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仙桃網(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聞圖片

新聞排行